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

星巴克的「圓桌英文」

最近,偶爾會到星巴克K書,一來遠離電視,一來藉著轉換環境,提振精神。

星巴克有一種圓桌,桌面以許多英文字圍繞成螺旋形作為裝飾,從固定的方向觀看,幾乎有一半的文字是顛倒的。我一直以為那些文字,只是幾個單字或是短句的隨意組合,從來不曾仔細地將它們聯結。

那天,坐在圓桌旁,等待咖啡的同時,突然發現桌面那些文字其實是一篇短文,寫得還算有點意思,忍不住拿出紙筆抄錄下來。

以下就是圓桌英文:
Who are you today
a perplexing question
I knew when i awoke
then after that first cup i changed
don't we all
but that's not the issue
give me a moment
to think
another cup,
but what a sunny Costa Rica
a moody Ethiopia Harrar
a coffee drink
Cappuccino Frappuccino Latte
What too many choices
slow down relax
a moment to think
they ask again: how are you today
What's that
how, not who
I answer quickly
fine thank you and how are you
they looked confused
as i await an answer

我絕對相信,不是每個愛喝咖啡的人都這麼神經質........

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

「戰地琴人」裡的德國軍官

昨晚本來是想唸點書的,卻在習慣性的搜尋電影台時,看到「戰地琴人」(The Pianist)。

Eugenia曾經推薦過這部電影,我記得這部片子拿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。故事以二次大戰為背景,主人翁是受到納粹迫害的猶太人鋼琴師Wladyslaw Szpilman(Adrien Brody飾演)。

描述猶太人悲慘遭遇的電影相當多,總是令人看了心情沉重難過。印象中,在「美麗人生」之後,我即刻意避開觀賞此類電影。

既然碰巧看到了,我決定改變計劃,就看看這部電影吧!

確實拍得不錯,3小時左右的片長,卻絲毫不覺乏味。

男主角Szpilman在那麼艱險困難的環境下,依然勇敢努力地求生存,堅強的意志令我佩服。然而,最觸動我心的,卻是接近片尾時出現的那位德國軍官(Thomas Kretschmann飾演)。

這位德國軍官在一片廢墟中發現了Szpilman,他深受Szpilman的琴聲所感動。雖然,知道Szpilman是猶太人,但是,不但沒有加害他,反而經常以食物等物資接濟。如果沒有他的幫助,Szpilman一定捱不過波蘭冷洌的冬天。

故事的尾聲,蘇聯的軍隊進入波蘭,Szpilman獲得解救,德國軍官卻成了戰俘。

當看到電影即將結束的解說字幕時,我才赫然發現這部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。字幕解說:戰後,Szpilman一直居住在華沙,在2000年以88歲的高齡逝世。德國軍官名為Wilm Hosenfeld,1952年死於蘇聯戰俘營。

這位德國軍官是納粹的一分子,在種族主義和戰爭的嚴重扭曲下,殺害猶太人變成是「理所當然」,可是,他卻能夠保有善良的人性,救助一位瀕臨飢餓地獄的猶太人。而在當時,幫助猶太人等於是自殺的行為,若是被發現,會被處以吊刑。

看到是由真人真事改編,而且,Hosenfeld最後死在戰俘營,讓我覺得非常難過。我很想知道Hosenfeld的生平,還有,Szpilman之後是否曾經嘗試過營救他?

上網搜尋,在網路上看到的一點資料,讓我對這位軍官更是感到尊敬和佩服!

電影的表達手法,很容易會讓觀眾以為Hosenfeld幫助Szpilman,是因為受到音樂的感動。事實上,Hosenfeld雖然身為納粹軍官,卻從來不曾迫害猶太人,他救過的猶太人人數眾多,不是只有Szpilman一個。

可悲的是,好人沒有好下場。Szpilman知道他的恩人Hosenfeld被關在蘇聯勞改營受盡折磨,他與其他在戰時曾經得到Hosenfeld協助的人想營救他離開蘇聯。不過,蘇聯方面並不相信Hosenfeld在戰爭時期不曾參與納粹的罪行,不肯釋放他,甚至判他死刑,後改為25年的監禁。

1952年,在被監禁7年後,歷經兩次中風,Hosenfeld死在勞改營。

2009年6月,以色列官方大屠殺紀念館將Hosenfeld列為國際義人(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),他是少數得到此項榮譽的德國人之一。

對我而言,這種觀影心得是很特別的。主角是Szpilman,故事的主線也完全是Szpilman的經歷,他和他的家人,還有無數猶太人的遭遇也讓我極為難過及憤慨。只是,看完電影,讓我心繫的卻是Hosenfeld。

我想,除了Hosenfeld的人格與行為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之外,演員的表現也絕對功不可沒。飾演Hosenfeld的德國演員Thomas Kretschmann在電影中僅僅出現幾分鐘,頂多10幾句台詞吧!也沒有太多情感上的表現。但是,他所流露出來的氣質、神韻「栩栩如生」,不像是在演戲,而像只是在作著他應該作的事。

好演員的極限大概就是如此吧!?

http://www.armybase.us/2009/06/israel-honors-german-officer-of-pianist-fame-honored-in-berlin/

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

聊點我所知的「西洋占星」

三不五時,就會聽到朋友們談論生日星座,讓我心有所感,忍不住想寫點粗淺的想法。

1928年,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全天空整理成88個星座,有點可悲的是,「天文」畢竟離生活太遙遠,「占星」的距離近得多了。

有為數不少的人以為天上只有12個星座,就是「牡羊座」、「金牛座」、「雙子座」、「巨蟹座」、「獅子座」、「處女座」、「天平座」、「天蠍座」、「射手座」、「山羊座」、「水瓶座」和「雙魚座」,而這當然就是受到西洋占星裡「生日星座」的影響。

既然這篇文章要寫的,是對占星的一點想法,所以,我使用的星座名稱都是占星上的說法。

據說,西洋占星發展於2000年前,占星家認為人的個性、生活、情感、命運....都會受到日月星辰的影響,尤其是出生時,太陽所在的星座。

當時,人們以為日月星辰都圍繞著地球旋轉,藉由長期的觀察,他們發現太陽在天球上運動的路徑會經過12個星座,就是上述的星座。由於太陽移動的軌跡稱為「黃道」,這12個星座就被稱為「黃道12宮」。

每個人的生日星座其實不只一個,而是由所謂的「星座命盤」所組成,命盤上標示著出生時,太陽、月亮、水星、金星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所在的星座,除此之外,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「上升星座」。

不過,習慣上大家耳熟能詳的生日星座,指的是「太陽星座」:就是出生時,太陽所在的星座。其餘的「月亮星座」、「水星星座」、「金星星座」、「火星星座」、「木星星座」.......等等,以此類推。

上升星座則指的是出生時刻,正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星座。地球24小時自轉一圈,也就是說,這12個星座依序上場,每隔兩小時就會有一個從東方升上來。若是只知道出生日期,卻搞不清楚出生的時刻,就無法知道自己的上升星座是位在哪一宮囉。

水星與金星都是「地內行星」(在地球公轉軌道內側的行星,也就是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地球近)。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,因此,水星星座如果不是跟太陽星座一樣,就是太陽星座的「左鄰右舍」;而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,金星星座通常也是跟太陽星座一樣或是「剛好在隔壁」,頂多就是「隔壁的隔壁」,絕對不會「再遠」了。

相反的,火星、木星、土星就是「地外行星」,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有可能與太陽遙遙相對,於是,它們所在的星座就不一定會是太陽星座的附近鄰居。

在占星開始發展的年代,天王星、海王星、冥王星都還沒有被發現,我總覺得在星座命盤將這3顆列入,實在是一點道理也沒有。

我也一直覺得西洋占星裡,除了太陽,還加上上升、月亮、水星、金星、火星、木星、土星是一件相當狡猾的事。

西洋占星雖然說是以太陽星座為主,但是,占星專家們也常常提醒必須同時考慮其他星座。例如:月亮星座的內在因素不容忽視、後天的成長也受上升星座左右、思考與水星有關、感情歸金星掌管、行動力還得看看火星的臉色。

以我的星座命盤為例:
太陽星座:山羊座(土象星座)
上升星座:水瓶座(風象星座)
月亮星座:處女座(土象星座)
水星星座:水瓶座(風象星座)
金星星座:射手座(火象星座)
火星星座:雙魚座(水象星座)
木星和土星星座,我忘了。

所以,我,表象是重實際的山羊座,思考模式是崇尚自由的水瓶座,愛情觀是不受拘束的射手座,骨子裡是追求完美的處女座,再加上缺乏行動力的浪漫派雙魚座......

不論我表現出來的個性、言行、舉止、情感....為何,都有截然不同的星座特性可以闡述說明,西洋占星預留的「後路」未免太多!很狡猾,是吧!?

更遑論占星專家還會「推算方位」,像是火星與太陽夾幾度角之類的,這就更「深奧」了!

最近,某家喜餅的求婚廣告即以星座為「號召」分為12種方式,之前,也有一家日本汽車廣告以星座個性吸睛。

這一類的廣告都拍得不錯,也都能夠引起話題。只是,如果眾生這麼簡單就能以12種「分門別類」,那麼,相對於有趣的廣告,這個世界未免就顯得太無趣了!

京都的鏡花水月

1999年,第一次到京都,我就愛上這座城市。  古都的氛圍像是鏡中花、水中月。雖然,那些古老優雅的建築與巷弄明明是那麼真實的存在著,但是,處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中卻又顯得那麼的脆弱,好像一眨眼就會不見........  2007年4月第二次到京都,為了春天的櫻花而去,也為了再訪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