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

一部太「炫」的電影

昨天下午,到電影院看「為愛朗讀」。

已經買了電影的原著小說,學妹Yayin看過電影之後曾經向我借書,原因是對電影結局有些細節不夠明瞭,希望小說裡有所解釋。

對電影結局,我也有同樣的不明瞭。到目前為止,那本小說我大概只看了1/4。

我想在閱讀過全書之前,先在Blog裡將觀賞電影的感想寫出來,以免感想受到小說的影響。

這個故事本身相當「炫」,改編成的電影自然也是。

條列一下片中的組成元素:
1、15歲少年愛上35歲的女主角(還可能牽涉到男主角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)
2、朗讀書籍(閱讀的重要?)
3、二次戰後法庭對納粹的審判(形式上的正義?)
4、男主角長達30多年的心理障礙
5、愛與背叛(年齡相差20歲的兩人是否是真心相愛?或僅是性愛?互相背叛?)

這5項元素在電影中幾乎佔有同等地位,讓我看得眼花撩亂。基本上,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,但是,從頭到尾有太多的「point」,再加上,結局對女主角心態上的轉折交代不清,使得整部電影變成了「pointless」。

走出電影院,我最大的感想是「疑惑」,這部電影「到底要講什麼?」。

那種感覺很像是看到一位漂亮的女生,梳了精心雕琢的髮型,穿一件過度華麗的衣服,又配戴了太多的珠寶飾品一樣,不曉得該將視線擺在哪裡?美女的臉孔、髮型、衣服、珠寶....分開欣賞各個美麗,同時出現卻導致焦點太多,反而讓人對整體印象失焦、模糊。

好電影都少不了好演員,而我覺得這部電影能夠吸引人最大的功臣就是演員。

凱特溫斯雷(Kate Winslet)從年輕演到老年,以此片奪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,演技確實很好,冷漠中帶著感情、深情中帶著疏離的表情非常到位。飾演男主角青少年時期的David Kross表現得也相當不錯,中年以後的角色由雷夫范恩斯(Ralph Fiennes)演出,所有的演技都在表情和眼神,相當不容易。

原著小說中文版189頁,算是薄的。還有3/4尚未閱讀,希望小說對結局的解釋不要像電影一樣讓我失望!那或許我就能夠清楚的看到point......

2 則留言:

truda 提到...

我倒對為何這段初戀會影響到這男孩的一生對感情(親情&愛情)的卻步有疑惑,是不是:

1.在那種時空背景下相差20歲&引誘未成年者發生性關係=跟同性戀一樣都是禁忌而不能說出口的;他不是有一次去電車找漢娜,結果兩人吵架,他到走廊哭,哭完回去求漢娜不要討厭他,他第一次覺得愛上某人,但是對方卻好像一點都不在乎他(感覺上雙方連對方名字都不知道),而他連商量的對象都沒有;而漢娜擺明了彼此不須了解的態度==>所以他可能認為對感情需採取不能溝通,不能交流的態度(以免被討厭?),所以他跟父母,妻子,女兒都缺乏溝通,因此反而他母親跟女兒都覺得他討厭她們(男孩反而變成漢娜的角色?)
他覺得漢娜都不問關於他的事,但是電影中也沒演出他對漢娜的事有興趣過??

2.很明顯的戀母情結(男孩跟他的母親之間互動不密切),他是否將漢娜當成否種感情寄託?

3.他不肯回信給她(不用文字交流),卻仍持續寄錄音帶給她,是否是使用文字的話,感覺對象就改變了?(他的初戀對象是不懂文字的)

而對漢娜,我更是問題一籮筐
1.她原先因該只是單純引誘(算不算性犯罪?),她對犯罪欠缺道德感;當獄卒時對職責(不能讓人逃跑)及人性(猶太人被集體燒死),她沒有選擇人性;對與未成年者發生性關係也不太在意?---這可以歸責於她沒受教育嗎?不懂.........
但是她卻可以為所聽的故事而感動落淚,為教堂聖歌之美而落淚

2.她應該也是喜歡麥克的,但是是對一個孩子還是情人的喜歡卻很難明白,她被告知升職(要坐辦公室,需閱讀)就決定離開,所以兩人之間最後一次做愛她也難過到哭,但是她幫麥克洗澡,卻很像是幫自己的孩子洗澡;她是否曾有過孩子?....這真是個謎

3.她身體是自由時,寧可讓人讀給她聽,卻一點都沒興趣學習識字(即使不願讓人知道也可以偷學ㄚ),但當她身體失去自由時反而有學習的動力

4.監獄管理人對前來探訪的男主角說漢娜一直都很堅強,但是這幾年卻變的脆弱(?),為什麼?

我去圖書館排預約書,卻排到2百多號,可能是看完電影疑問一堆的人很多吧......到底是拍的太含蓄還是心理活動實在無法由畫面呈現出來?
可是凱特溫斯雷真的演的很好,有機會去大陸的話想買一片再重溫一下
對了,我有去買久石讓的新CD了,我還是比較喜歡銀河鐵道那片,需要火化新CD給你嗎? ^^

Ariel 提到...

小說我已經看完了,下次碰面拿書借妳。

小說以男主角為第一人稱敘述他的成長,和德國新一代年輕人得背負納粹罪惡的歷史重擔。

電影裡有些事情並沒有交代,男主角一直對漢娜的離去有所愧疚,因為他以為是他背叛了漢娜。

我想愛上一個人有時只是因為一種「感覺」,愛神矇著眼睛突然就降臨了。漢娜就是觸動了男主角的少年情懷吧!?以致他一輩子在愛情裡活在漢娜的陰影中,小說曾提到他在別的女人身上找漢娜的影子。

我覺得漢娜是一個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人,視身為文盲為最大的恥辱,她冷漠倔強,不惜犧牲一切,為得是隱瞞自己是個文盲。

也許我們都很難理解文盲的不便與自卑。

原先,我也認為漢娜欠缺道德觀,但是,看過小說之後,我卻有不同的看法。漢娜很可能只是「單純」不想讓別人發現她是文盲,所以,她所選擇的工作都是「單純」的,不需要與人密切合作,不需要有複雜的人際關係,只需要機械性動作,像是剪票﹔或是「聽命行事」,像是送猶太人到集中營。

漢娜的學習動力可能來自麥克,因為她想寫信給他。

小說裡交代,漢娜學會認字之後,從圖書館借了許多與納粹有關的書籍,或許這造成了她的轉變?

其實,即使看過小說,我還是對結局的說法不甚滿意。

京都的鏡花水月

1999年,第一次到京都,我就愛上這座城市。  古都的氛圍像是鏡中花、水中月。雖然,那些古老優雅的建築與巷弄明明是那麼真實的存在著,但是,處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中卻又顯得那麼的脆弱,好像一眨眼就會不見........  2007年4月第二次到京都,為了春天的櫻花而去,也為了再訪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