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

「習慣」形成記憶的盲點?

說到「習慣」。

為了避免家人或是自己「找不到東西」,從小,我們就經常被教導要養成「物歸原處」的好習慣。這幾天發生了一件挺有趣的事,這件事讓我開始懷疑,這個好習慣是否形成了記憶的盲點?

2月中,Seline向我借了「蚱蜢」這本書,4月初,她告訴我,書看完了放在天文館。星期日那天,我到天文館時,順便將書帶回家。

回到家,順手翻閱一下,發現書裡夾著幾張百元鈔票,數一數共700元。Seline並沒有欠我錢啊!怎麼回事?

當天晚上在MSN看到Seline也在線上,我趕緊發訊息與她聯絡:
我:「蚱蜢」那本書裡怎麼有錢?
Seline:哈哈~我也不知道。
我:不是妳放的?
Seline:不是!有一天看書時,就突然看到裡面有錢。

我以為那本書在借給Seline之前,很可能是借給Rosamonde,但Rosamonde回應「沒有耶!」

對於「鈔票」,我向來有點潔癖,鈔票上有太多人的DNA,我的「習慣」是不會將鈔票放在衣服口袋,更別說是夾在書本裡。在記憶中,我完全沒有「我將錢夾在書本裡」的畫面。

紙鈔是夾在封底和空白頁之間,也就是在閱讀時不會接觸到的頁面。依我的潔癖來推測,如果我曾經將錢夾在書本裡,這個位置確實就是我最有可能放錢的頁面。再加上,書是我的,我的確是那些錢最可能的擁有者。

只是,這個動作嚴重違反我的習慣,在我的大腦中竟然連一丁點殘存的印象也沒有。

相信每個人都曾有過下述的經驗:
「剛剛才拿在手上的鑰匙怎麼不見了?放到哪去了?」為了找出「消失的鑰匙」,我們經常使用的方法,是將鑰匙不見了之前的「路徑」重新走一回、「動作」重新run一遍。藉由肢體的重複動作,而不是大腦的記憶找出隨手擱置的鑰匙。

而當找到「消失的鑰匙」時,常會有的反應則是:「怎麼會放在這裡?一點印象也沒有!」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是不是都太過於依賴「習慣」了?習慣性的認為會「物歸原處」,以致大腦對於「隨手擱置」漫不經心。

如果,一個人從來不曾有過物歸原處的好習慣,那麼大腦是否就會養成對於隨手擱置的動作賦予注意的習慣呢?而新的習慣又否造成新的盲點?

我認為人沒有辦法完全沒有「習慣」的過生活,我只是相信「習慣」越少,對生活越好。

沒有留言:

京都的鏡花水月

1999年,第一次到京都,我就愛上這座城市。  古都的氛圍像是鏡中花、水中月。雖然,那些古老優雅的建築與巷弄明明是那麼真實的存在著,但是,處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中卻又顯得那麼的脆弱,好像一眨眼就會不見........  2007年4月第二次到京都,為了春天的櫻花而去,也為了再訪古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