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

隱藏在益智問答裡的人生

兩天前,看完電影「貧民百萬富翁」的原著小說「Q&A」。

故事的主角是一名棄嬰,陰錯陽差之下由神父收養,由於宗教的「衝突」被取名為羅摩‧穆罕默德‧湯瑪士。印度教徒稱他「羅摩」,回教朋友喊他「穆罕默德」,對基督徒而言,他自然就是「湯瑪士」。

小說藉著13道益智問題,讓讀者到印度走一遭。這些題目包含宗教、歷史、天文、詩歌、槍枝種類、戰爭,甚至外交用語,在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電影和明星更是不可少。

18歲、沒有受過正規教育、生活在貧民窟的羅摩是如何知道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?沒有任何一個答案是得自書本。每一個「答案」的獲得,都是羅摩歷經滄桑的一段段「生活」,而從羅摩的生活裡,讀者看到的是貧民窟、階級意識、極端的貧富差距、人性的黑暗與光明。讓人在在心疼羅摩的遭遇,同時也讓人佩服他的勇氣與生活智慧。

小說中有一段羅摩與女律師斯蜜塔的對話,這幾句對話點出這本書的主題與脈絡:
斯蜜塔:「聽著,羅摩,你別激動,我沒有惡意,我是真的想要幫你,但是如果你沒有作弊,我必須知道你是如何辦到的」
羅摩:「我沒辦法解釋。」
「為什麼?」
「你可曾留意自己是如何呼吸的嗎?一定不會,你只知道自己有呼吸。我沒上過學,也沒有唸過書,但是我告訴你,我就是知道這些答案。」
「所以我需要瞭解你一生之後,才會明白你是真的知道答案?」
「或許吧。」

這本書據說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,故事挺有新意,以第一人稱敘述,除了序曲與尾聲,分為13個章節,即那13道問題。由於敘述的順序不是依照主角成長的年歲而是問題與生活經歷,所以幼年、少年、青少年時期交錯出現,得在閱讀時自行「排列組合」,才能理解此章節裡羅摩當時的歲數和生活的地點,有時難免會錯亂,不過換個角度來想,也能算是增添閱讀的趣味吧。

而也許因為這樣的年齡交錯?羅摩的思想與成熟度常常令我感到不解。7歲小孩會有如此的言行嗎?看不出18歲與14歲的羅摩有何差異?作者似乎沒有掌握好,不同年齡的羅摩應該會有不同的說話方式與思考方法。

還有,書中曾藉著斯蜜塔的話:「益智比賽並非考驗知識,而是考驗記憶的比賽。」暗示羅摩記憶力極佳,發生在7歲時的事也能詳細說明。但是,絕佳的記憶力卻在敘述第12道題目的章節裡走了調;當他對著外國觀光客說明泰姬馬哈陵的建造歷史時,內容是年代數字錯誤混亂,而這段歷史是他在不到5分鐘之前聽到的。我想作者的原意可能是想搞笑增加趣味,但是,在我看來卻是矛盾不通的,怎麼羅摩的記憶力突然凸槌了?未免太跳tone了。

另外,經常在同一段文字裡前段分別描寫兩個不同的人物,又緊接著,在同一段文字的後段出現代名詞「他」,讓我搞不清楚這個「他」是代替前段的哪個人物?只是,我無法確定這樣的混淆是作者或是譯者造成的?當然,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悟性太差。

雖然,我覺得這本小說似乎不是很成熟,但是,瑕不掩瑜,還算是蠻好看的。

而我認為最有趣的是主角「既複雜又沒有中心思想」的名字,不但反映出印度社會的多元與對立,也以此比喻主角在面對不同環境、不同宗教與不同階級的人士,仍能努力調適以求生存。

書中羅摩的表現的確不負這個精彩的名字。

沒有留言:

京都的鏡花水月

1999年,第一次到京都,我就愛上這座城市。  古都的氛圍像是鏡中花、水中月。雖然,那些古老優雅的建築與巷弄明明是那麼真實的存在著,但是,處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中卻又顯得那麼的脆弱,好像一眨眼就會不見........  2007年4月第二次到京都,為了春天的櫻花而去,也為了再訪古...